2001 年 4 月 IETF 通过的 RFC3089 中所描述的 Fake IP,是四层代理分流场景下 性能相对最佳、体验相对最好、实现相对最简单的「最佳实践」。相比之下,Real IP 模式下为了尽可能接近 Fake IP 的性能、体验,需要大量额外配置、付出更多的代价。 最近在「家里云」里搞了个 Proxmox VE 8.3,打算在上面跑几个 VM 玩玩。而作为一名忠实的 Debian 系用户 我才不会告诉你我日用的 Linux 系统是搭载 GNOME 的 Fedora 的,所有的 VM 自然要用 Debian 了。借着制作自己的定制化 Debian Cloud Image 的机会,顺便写一篇文章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并纠正、辟谣一下网上现有的有关教程的一些错误。 和大部分人使用浏览器书签或者导航类网站索引自己的常用网站不同,我强烈依赖基于浏览器地址栏自动补全来访问我常用的网站。那么,将 A-Z 逐一输入到 Google Chrome 的地址栏里,我的 Google Chrome 都会自动补全出哪些域名呢? 好久没写网络相关的科普文了,这次借着搬家的机会,我重新设计了一下的网络架构、给自己的公寓组网,写一篇上万字的组网碎碎念记录一下。 对于全新的 React 项目来说,一开始就使用 Next.js、Remix、Shopify Hydrogen、Gatsby 等 React 元框架(Meta Framework)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些元框架替你解决了路由、数据加载、服务端渲染(SSR)、全静态页面导出(SSG)、边缘计算、打包器和编译器配置。然而,如果你需要迁移现有的、纯客户端渲染(Client-side Rendering)的项目到 React、或者从其他打包器(如 Vite 或 Parcel)迁移走时,即使在 2024 年,webpack 仍然不失为一种选择。 我使用 Surge Mac 作为网络核心有一段时间了。虽然 Surge 官方提供了一份「中国区用户推荐最小配置」,但是为了发挥 Surge 全部潜力的话、彻底值回 Surge 的售价、实现我的复杂需求,我添加了许多自定义的配置。